“100%沒有預制菜”——這句話從西貝創(chuàng)始人賈國龍嘴里說出來的災難時候,那叫一個擲地有聲,關西底氣十足,貝后仿佛站在道德制高點,廚里手握真理之劍,雞都冷凍波直指質疑者:你們不懂行!湯西
可這才幾天?媒體一進后廚直播,蘭花鏡頭一掃,口碑冷柜一開,全輸好家伙,災難速凍海鱸魚、關西預制羊排、貝后冷凍西蘭花、中央廚房調制的雞都冷凍波雞湯……
整整齊齊碼在那兒,保質期動不動就18個月起步,湯西有的甚至標著“24個月”。網(wǎng)友當場傻眼:這還不算預制菜?那你家的“新鮮”是刻在DNA里的嗎?
更魔幻的是,廚師長還一臉認真解釋:“這是半成品,但我們是新鮮現(xiàn)烤?!边@話聽著像極了那個段子——“我雖然出軌了,但我對她的感情是真心的?!?/p>
問題就出在這兒:西貝太執(zhí)著于“定義”,卻忘了老百姓吃的不是標準,是感覺。
國家六部門確實給“預制菜”劃了范圍,明確說:中央廚房做的菜,不算預制菜。這政策本是為餐飲工業(yè)化松綁,結果被西貝拿去當“免死金牌”,玩起文字游戲來了??赡阙A了術語,卻輸了人心。
普通人進餐廳,圖啥?圖的就是“鍋氣”、“現(xiàn)炒”、“剛出鍋”。
你說你用的是“中央廚房半成品”,但老百姓眼里,從冷柜拿出來、加熱上桌的,和“預制菜”有啥區(qū)別?難道還得背一遍《食品安全法》才能點個菜?
最讓人皺眉的,是那袋凍了24個月的西蘭花。
一個連洗都不用洗、切都不用切、直接下鍋的蔬菜,也值得收你38一份?西蘭花:我躺了兩年,出場只有三秒。
這哪是做菜,這是拆快遞。
更諷刺的是,當初羅永浩質疑西貝用預制菜,賈國龍立馬跳出來否認,還高調宣布“全國門店開放后廚”——好一招“陽光行動”,贏得一片叫好,仿佛西貝是餐飲界的清流,干凈得能照出良心。
可這次媒體真去了,沒人攔,也沒公關陪著“引導”,鏡頭直奔冷柜,結果拍出了一個“冷凍帝國”。這不是自曝,是自爆。
你讓人參觀后廚,卻不讓人說話?那叫“表演式開放”。真正的透明,是坦然接受審視,而不是等人家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再搬出政策條文辯解:“我沒說謊,我說的是‘沒有預制菜’,又沒說‘全是現(xiàn)做’?!?/p>
這就好比你去相親,對方說:“我絕對沒結過婚?!?/p>
結果后來你發(fā)現(xiàn),人家離過三次,但每次都沒領證——法律上確實“未婚”,可感情經(jīng)歷豐富得能拍連續(xù)劇。你氣不氣?冤不冤?
西貝的錯,不在于用了中央廚房,也不在于用了半成品。工業(yè)化時代,連鎖餐廳靠中央廚房統(tǒng)一品控、提升效率,本無可厚非。麥當勞、星巴克哪個不是?
但錯就錯在——你不能一邊享受工業(yè)化帶來的成本紅利,一邊標榜自己“匠心手作”。
你可以說“我們有中央廚房”,但別再說“100%沒有預制菜”這種容易引發(fā)誤解的話。
你可以強調“冷鏈保鮮”“當日加熱”,但別用“新鮮”兩個字糊弄人。消費者不是傻子,他們分不清術語,但分得清“熱乎勁兒”和“出廠日期”。
這一波,西貝輸?shù)牟皇钱a(chǎn)品,是信任。公關團隊更該反思:
為什么讓媒體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直擊后廚?這不是開放,是裸奔。你以為是展示透明,結果成了“案發(fā)現(xiàn)場直播”。
說到底,老百姓不反對科技,不反對效率,但他們反對“話術包裝”下的認知欺騙。你可以賣方便面,但別非說是“媽媽手搟的”。
如今,網(wǎng)友調侃:“西貝=西邊的預制菜基地”“莜面村=冷凍村”“下次直接上微波爐得了”。這些話難聽,但句句扎心。
西貝曾經(jīng)靠“好吃”出圈,現(xiàn)在卻被“保質期”刷屏。從“舌尖上的西北味”到“冷柜里的工業(yè)品”,一步之遙,全是傲慢。
最后送西貝一句話:別再和消費者玩文字游戲了,他們要的,從來不是“合法的真相”,而是“真誠的飯菜”。
章節(jié)評論
段評